张玉玲、崔建华:“文旅融合”发展的必然性与解决之道
来源:安博电竞最新地址    发布时间:2023-11-12 21:24:47

  【编者按】2019年的全国“两会”3月3日在北京召开。五年前,在2014年“两会”召开之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专家学者共同策划了“两会笔谈”栏目,引发社会的高度关注和热烈反响,并成为每年“两会”期间延续至今的品牌栏目。自2018年来,环球网连续两年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合作,开辟专题“北大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笔谈全国两会”(2019年专题链接:。正如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孙祁祥在序言“世界离不开我们”(世界离不开我们——北大经济学院专家学者笔谈2019年全国“两会”序链接:所说,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确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希望能够通过北大经济学院“两会”专家学者笔谈这样的平台,一同探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为国家经济发展与制度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张玉玲,现任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战略顾问、中国国际商会文化和旅游产业委员会筹委会秘书长、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北京)高级顾问。曾任北京东方文化资产经营公司总经理、东方文化发展集团董事长、北京东方国际戏剧产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新北方旅游产业发展公司及新旅佳苑国际酒店管理公司董事长、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战略企划总监等职。从事文旅及相关产业工作36年。

  崔建华,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从事教学、研究以及管理工作30年。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经济学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研究”、“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经济科学》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从2018年4月国务院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到2019年全国“两会”召开,不到一年的时间,“文旅融合”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业界更是期待“文旅融合”发展有质的飞跃。笔者注意到,2019年的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在谈到乡村振兴时提出,对很多乡村而言,最现实、最丰富的资源就是文化,尤其是民间传统文化,而旅游则是将文化资源产业化、市场化进而带动乡村振兴的最可行、最便捷的载体和途径。

  在国家战略层面,十九大报告说明,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旅融合”是建立起文化自信、民族复兴、国家认同、美好生活、平衡和充分发展等几大方面之间良好的理论关系和实际关系的重要的纽带之一。它符合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高水平发展的需求,同时,“文旅融合”让人们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分享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成果,提高人民生活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解决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文旅融合”发展是有效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重要体现。坚持旅游服务文化、传播与保护文化的基础要求,确保文化让旅游服务产品和服务更有内涵。当前文化体验正日益被旅游者所重视,坚持把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灵魂与主要内涵,慢慢地增加民族民俗文化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途径之一。

  “文旅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与保护。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文化精品的打造与的创新,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文化产品创作的过程中融入旅游需求导向,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加入旅游发展的手段,必将有效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文旅融合”有利于坚定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文化不再只是悬挂式的符号,是“文旅融合”带给人们重新发现、关注、领会、感知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为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和渠道。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需要通过旅游这种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并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坚实。“文旅融合”能够充分的发挥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优势,将旅游赋予文化的内涵,旅游的形式、内容与意义将变得丰富多彩;将文化赋予旅游的形式,文化的表达将变得更生动有趣。

  理念上的局限。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成就辉煌,世界瞩目。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文旅融合”发展,依然存在认识上的局限和理念的“惯性思维”,存在宏观研究多、微观落地弱、执行表面化、进入壁垒多等问题。在政策出台时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界定与融合发展方面还有较多的羁绊;把国家对外文化贸易提高到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认识还有不小的差距。

  体制机制的制约。原文化管理部门主要管理娱乐场所和文化场馆,侧重从文化建设的视角考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市场需求的考虑不充分,缺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原旅游管理部门专注于旅游服务和市场管理,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不易深度把握文化的内涵,而容易停留于表面。旅游资源以前分属于旅游、文物、宗教、文化、国土资源、环境等不同部门管理,文化资源也曾面临广电、新闻出版等不同部门分别管理的状况,难以有效沟通和综合协调,有关政策参与和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产业化与国际化程度不高。中国文化产业的“底子薄”,文化企业经营能力不高。一是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时间比较短,在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水平很低的时期,物质需求是生活的首位需求,文化作为非必需品,不具备产业经营的扎实的基础和条件;二是产业研究与实践的时间不长,特别是由公益性的文化事业项目转化为市场化的文化产业项目,主要不是靠市场的手段,多为政府主导的调整重组;三是市场主体培育不足,缺少大批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创新力的企业;四是对外文化贸易起步晚,既缺乏对接国际同行业标准和规模化运营的国际化企业,又缺乏文化产业规模经营的能力。

  文化产业经营人才匮乏。当今文化和旅游产业最缺乏的是产业经营、掌握国际化规则、懂文旅产业运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现状是,懂“文旅”的不一定懂经营,不会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运作;懂经营的,对“文旅融合”的深层理解、实现形式等知之甚少。搞应用研究的,没有实践经验和体会,研究成果与现实脱节。

  提高认识,创新理念。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报告》强调,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定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原则。深刻认识文化和旅游有融合的一面,也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一面,既要避免片面强调特殊性,又要避免完全忽视特殊性,加强战略研究和制度设计,着力推动文化和旅游真融合、深融合,让更多文化资源、文化要素转化为旅游服务产品,用文化的养分滋养旅游,丰富旅游的内涵、拓展旅游的空间,推动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依托旅游的产业化、市场化手段丰富文化产品的供给类型和供给方式,逐步提升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让旅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搭建更多更广的平台、注入新的活力。

  完善法律和法规与政策体系,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实。明确融合发展的方向、原则、任务、方式、保障等。梳理文化和旅游领域不适应融合发展要求的相关法律和法规、管理规定、行政条例、政策要求、项目审批、行业标准等。

  增进产业融合度,做到宜融则融,能融尽融。“文旅融合”首先是资源融合,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交集性,具备融合发展的很好基础;其次是产品和业态融合,这是“文旅融合”最重要形式和融合后的核心产物;再次是项目融合,各级政府创新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的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工程等,极大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最后是支持配套服务的融合,如加强文化旅游人才培训,提供文化旅游发展金融支持等。

  加强监管与服务创新。关键是做好政府职能的定位,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对症施策,明晰监管范围,促进产业规划和法律和法规和政策制定与执行的高度自觉。服务和指导企业,扶持和支持大批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创新力的企业,实现产业运作,相互支撑,积极培育市场主体,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

  学习借鉴,兼收并蓄。一是提高国家文化贸易规模,创造国家文化贸易同世界接轨的条件。重点在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综合配套支撑和服务体系的标准建立方面下大力气,与国际接轨,畅通入驻、货检、免证、保税、免税、国际结算等影响贸易额提高的各种各样的因素,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外精品“引进来”不再成为口号。同时,借鉴国外同业在产业规划、商业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文化产业和未来发展实际,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贸易之路。二是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对内和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文明互鉴。通过文明的交流互鉴,把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转化为促进各国各地区一起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培养文旅产业国际化人才队伍,拓展国际化、现代化、市场化视野,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大的人才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当地调查丨绥化 文旅交融 诗画入景 下一篇:【社科资政】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农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研究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