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我国文旅融合多维度理解及11大创新模式的探讨
来源:安博电竞最新地址    发布时间:2023-08-20 01:03:03

  “元素”。2018年3月,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伴随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机构改革任务、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和学术研究命题而受到各方热切关注。文化和旅游作为现代服务业,是推动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但是

  1.各种解释林林种种。文化和旅游虽然这两个词汇耳熟能详,但要对其做出准确的定义却并非易事。就“文化”一词而言,正如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曾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做过统计,仅在1871年至1951年的80年期间,各种文化定义就多达164种,而据法国人类学家摩尔统计,则更是超过250种。林林总总的文化定义,仅从学科角度加以简单归类,便有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等十余种类别。如果再结合定义的特性,每一学科视角下又可细分出描述性的、规范性的、历史性的、发生性的、结构性的等不同维度,简直是一个浩瀚无际的“概念丛林”,令人心生混沌。这种定义的混沌同样适用于旅游。在近代旅游研究史上,人们给出了上百种定义,形成了综合关系说、目的动机说、生活方式说、文化现象说、审美体验说以及时空距离统计说等不同派系。每个派系之下,又有不同的解释。从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的“艾斯特”定义到库珀的需求与供给理论以及贾法利的游客、产业和旅游地三者社会交换及其给旅游地带来的综合影响说,对于什么是旅游,可谓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整体看来,文化和旅游均可作为社会现象、活动类型、生活方式、产业类别、产品类别等概念交叉使用;相对于旅游而言,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和庞杂,在某些语境和情境下,甚至可将与之相对应的自然也内化其中。

  2.文化的层级和旅游的构成。由于定义本身不能统一,人们对文化和旅游各自的内在构成也持不同观点。就文化而言,有文化包含多层级的洋葱论之说和文化为显性与隐性的冰山论之说,还有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个概念的区分与关联。就旅游而言,有“大旅游”和“小旅游”之别, 旅游“产业说”与“泛产业说”之争,以及“新旧三大支柱”之论与“新旧六要素”之辩。那么,究竟何为文化、何谓旅游,二者之间到底有哪些千丝万缕的联系呢?通常认为,文化包含了不同的层级。国内普遍采纳的是庞朴的三层次论,即文化由“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三个不一样的层次的结构构成,其中,“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法等属于最深层;介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另有一种分法是:第一层级为物质文化;第二层级是行为文化;第三层级是精神文化。

  对于文化的层级,国外较为盛行的是“文化洋葱说”和“文化冰山说”。前者认为文化像洋葱一样具有层次之分,由浅入深,可分为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文化。后者认为文化由两部分所组成:显性部分为浮在冰山之上的可见部分,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实体;隐性部分为藏在水下的不可见部分,是指人类塑造其内在精神意识的行为模式,水下隐藏的冰山比浮出水面的体积要大很多。对于旅游的构成,人们也有各种不同说法,从早期的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三大支柱”到旅行社业、旅游交通业、旅游饭店业和旅游商品业“四大支柱”,从“吃、住、行、 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说到“商、养、学、 闲、情、奇”的所谓“新旅游六要素”说,对于旅游的产业构成和活动构成也说法不一、变动不居。

  3.分析二者关系时的复杂性。综上所述,对于文化和旅游这两个内涵和外延极为复杂的概念而言,要做出精准、全面、不同主体一致认同、古今中外皆可通行、所有场合均能适用的界定几无可能,也似无必要。只是我们应该注意,围绕这两个概念及其关系进行讨论时,需小心区分,某时、某处、某一场合之下,讨论者所说的文化、旅游乃至二者的关系是就哪个层面而言、从哪个方面出发的。是哲学层面的还是统计意义上的,是理论性的还是操作性的,是结构性的还是功能性的,是语义性的还是规定性的,是狭义之说还是广义之说,是讲产业还是谈事业,是在讨论具体的资源、产品、服务抑或业态还是在谈论抽象的理念……如不加区分地混沌而论,那么不同的谈论者便会沿着不同的角度彼此交叉、各自延伸,最终产生出 一张铺天盖地而纠缠不清的大网。

  (1)本源层面。基于身份认同和幸福两个视角。文化和旅游何以融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两个方面:融合根源和融合目的。从融合根源而言,可有不同的理解,其中有学者提出的身份认同的视角解释性论点说服力较强。从融合目的而言,亦可有不同解释,其中“幸福”是一个重要视角。就融合根源而言,根据有些学者的研究,旅游者个体或者民族与国家集体寻找文化身份认同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起源,而文化变成旅游者的身份符号则是旅游与文化关系的强化,但人们身份角色差异引起的价值理解差异也有一定的可能引起旅游与文化的矛盾冲突,因此调整角色、培育文化自信、增进相互理解和合作非常必要。具体体现为如下三点:一是从文化和旅游关系的源起来看,文化使旅游具备了身份标签的意义,文化也因此具备了旅游吸引物的属性,而其根源在于旅游者寻找文化身份认同;二是就文化和旅游关系的发展而言,文化成为旅游者身份符号;三是文化与旅游的冲突是文化遗产失调性的本质特征体现,也是身份认同差异所致。因此,需要文化与旅游相关者理解各自身份角色的认同与诉求,认同文化的创造性以及民间传统文化本身的生命力。就融合目的而言,不管是从个体幸福还是社会幸福的角度来看,旅游和文化都是重要的内容和方式,且其融合发展具有逐步提升幸福的作用。一方面,人作为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存在,生活于特定的价值与文化模式中,人们对幸福的体验是由文化定义的,只有置身于特定的文化之中,才能领悟到生命的意义,从而获得属于人的幸福。另一方面,旅游对于促进人的幸福感具备极其重大作用。

  (2)机理层面。基于文化对旅游的影响、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两个视角。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机理,亦可从两个视角加以理解。就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而言,不管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物质文化,或者显性文化、隐性文化,以及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核心文化,都渗透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之中,从而体现出“旅游的文化性”特征。就旅游对文化的影响而言,旅游参与文化生产的全部过程,对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具备极其重大推动作用,尤其随着大众旅游的普及,其影响广度和深度继续扩展,方式和途径不断丰富,从而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呈现“文化的旅游化”特征。就文化对旅游的影响而言,旅游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受到不一样的层次文化的影响,旅游活动带有文化的特征。旅游活动涉及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介。旅游主体是旅游者,旅游客体是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旅游媒介包括为游客提供旅游服务的各类主体。三者兼具文化特征,受到文化的影响。首先,旅游主体具有文化的本质。其次,旅游客体富有文化含量。最后,旅游媒介具有文化特征。总之,旅游通过参与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媒介的生产,完成旅游地文化空间的生产。旅游参与文化生产的全部过程,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最终实现从文化利用到文化生产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转变。旅游服务产品开发早期,主要是利用文化要素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需求。随后,生产者和经营者逐渐意识到文化生产在旅游开发中的内生作用,开始从内容、符号、媒介、空间等方面做自觉的文化生产,在新消费热点的培育中形成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业态,形成从自发利用到自觉保护、从利用到生产再到保护传承的路径。从纵向来看,早期的旅游活动仅限于少数达官贵人或文人墨客,他们掌握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其旅游活动对于文化的生产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所形成的文化遗产也是今天重要的旅游资源;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成为普通人的权利,旅游活动在文化生产和消费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不仅影响程度更深,而且影响区域更广。大量游客的审美标准和出游的选择,甚至会影响一种民间传统文化的去留,决定一种新文化的形成。这是所谓的“文化的旅游化”。“旅游的文化性”和“文化的旅游化”构成了二者之间最核心的关联。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就是要逐步突出“旅游的文化性”并强化“文化的旅游化”。这就要求我们从两个角度看待文化和旅游融合。一方面要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旅游,重视旅游主体的文化特征,挖掘旅游客体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媒介的文化表达;另一方面要从旅游的视角去看待文化,在文化生产的过程中,重视对旅游市场的利用以及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引导建设能够很好的满足人民美好生活诉求的旅游文化。

  (3)管理层面。文化产业、文化事业与旅游业的适度融合。从管理角度看,原文化部负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具体事务上,与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既有分工也有交叉。原国家旅游局所主管的旅游业,也经历了从早期外事接待的事业型定位逐步到产业定位乃至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2018年新组建的文化和旅游部,其核心职能为“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并围绕这一核心任务做好资源普查与开发、文化传承与保护、市场监管、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工作。如果说原文化部对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相对清晰的界线划分、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那么随着旅游业的加入,如何协调好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之间的关系,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实现三者适度融合、协调发展,就是摆在当下的一个重要问题。

  (4)发展层面:围绕产业融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两个重点。在现实发展中,产业融合和公共服体系建设是两个重点。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随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旅游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享受型消费升级,文化和旅游的实际供给不仅存在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有供给结构不合理、供给质量不高的问题。促进产业融合、优化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效率,整合公共政策、完善公共设施、优化公共服务,是发展的重点。产业层面的融合涉及资源、市场、产品/业态、技术、空间等多个角度。从资源角度看,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有很大的交叉性。文化资源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包括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旅游资源则包含了文化资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8个主类中,就有4个主类均涉及文化资源。从市场角度看,基于共同的内在需求和目标群体,文化和旅游将从互为市场,走向整合市场。从产品/业态角度看,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旅游演艺、文创产品、电影旅游、依托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各类旅游服务产品不一而足。从技术角度看,以新兴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技术革新使文化内容和符号得以通过新兴媒介在旅游消费和生产的所有的环节得以呈现和传播。从空间角度看,博物馆、展览馆到文创基地、文化产业园多有旅游的功能,而景区景点、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设施无不是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重要载体,尤其伴随技术、产品、市场的融合,旅游产业空间与文化产业空间也最终得以融合。就产业层面的融合而言,目前实践层面的进展依然如火如荼,但是从产业分类视角对其融合机制和融合效果所做的研究还相对欠缺。在某一些程度上,文化和旅游在产业层面的融合就像一个“黑箱”,需要理论研究的全面、准确的透视,也需要依靠产业分类体系本身。与产业融合相比,目前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关注较少。长期以来,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不但各具其名,而且自成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规范化、标准化、均等化、体系化轨道。近年来,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为突破口,一个立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体现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符合文化发展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之中。与公共文化服务相比,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一直不甚明确,不同机构和学者对其概念、分类和构成的理解差异较大。这与旅游自身的综合性、复杂性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与旅游商业服务边界的模糊有很大关系。过去数年,旅游管理部门以“厕所革命”、旅游交通、旅游安全保障、“无障碍旅游”等为抓手,在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化、标准化、 社会化、信息化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但总体而言,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在内涵外延、发展依据、体系框架等方面并不十分明确,也未纳入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缺少稳定资产金额来源。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其存在的可能性。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可以满足本地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也可为游客体验异地文化提供重要载体;部分旅游公共设施同时具备为本地居民提供服务的可能。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要更好地满足居民和游客美好生活需要,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就需要对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具体构成、发展导向、规划标准、建设方式、配套政策等作出系统安排。

  (5)载体层面。依托于市场主体和各类项目。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需要依托于相应市场主体和各种工程建设项目的实现。企业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市场主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新成立的国企或私营旅游企业中,有60%以上的企业都冠以“文旅集团”的名称;2017年,全国各类文旅基金数量已超过100家,规模上百亿的超过10家。整体看来,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还需要大批具有支撑力、带动力、创新力的企业,尤其是既懂文化市场,又擅长旅游经营的大规模的公司;大量的小微企业也面临各种生存压力,需要更多支持,才能焕发其创新活力。在这方面,要充分的发挥旅游公司集团、文化公司集团、文旅投资公司、产业基金等市场主体的作用,通过产品、项目、资本、技术等渠道,推动文化和旅游在具体经营层面的深层次地融合;培育一批资金实力丰沛雄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具有战略眼光的大型文化和旅游公司集团;以股份制改革为重点,推动产业关联度高、业务相近的国有文化企业联合重组,支持旅游集团、出版传媒集团、演艺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发展一批总实力强、市场活跃度高、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突出的民营文化和旅游企业在新三板、创业板上市。在工程建设项目方面,近年来,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国家各级政府创新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的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工程等,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目前全国共有五批266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批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三批共1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其他各种文化产业园共计3000余家;除此以外还有大量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国版权示范园区(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等;原文化部体系下的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工程;原国家旅游局批准的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示范点、科技旅游示范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全域旅游、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以及国家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等。为不断丰富产品有效供给,文化和旅游部正在推进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建设,重点打造以长城、大运河、长征为主题的三大国家文化公园。这些基地、示范区、试验区、园区和工程是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载体。

  (6)支撑层面。依赖于多方面的系统支持。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系统支持,尤其体制机制、法规政策、产业统计、资金支持、人才教育培训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需要对原有基础进行客观、全面评估,而后进行系统的整合和优化(详见下文:提供六方面支撑)。

  (7)效果层面。国家软实力与国民幸福感是衡量标准。衡量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果,可有诸多维度。其中最重要的维度有两个:国家软实力和国民幸福感。一是从国家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广泛、更深入的融合,可全方面提升国家的文化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旅行和旅游业竞争力报告(2017)》,中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其竞争优势位居全球首位,旅游竞争力的综合排名全球第15位,而文化资源排名前五位, 其他几个国家,如西班牙、法国、日本、意大利等, 其综合旅游竞争力均排名全球前十位。作为世界旅游大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中国尚非世界旅游强国,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亦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于拥有世界顶级规模的国内旅游市场,并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的中国而言,一方面,要利用好庞大的旅游市场,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在旅游发展的所有的环节要更广泛、更深入地注入文化内涵,全方面提升旅游国际竞争力。二是从民众层面来看,通过文化和旅游更普遍、更紧密的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生活由“生存需求”型向“精神需求”型转变,对包括文化和旅游在内的精神产品的需求日渐增长。这不仅体现在对相关这类的产品和服务数量的需求上,更体现在对其品质的要求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必然以生产更加多样、更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为核心任务,从根本上解决精神产品和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充分的发挥文化和旅游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提高幸福指数方面的重要作用。

  根据旅游规划设计师对全球无数旅游经典的考察,我们得知文化与旅游融合的基础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文化,而他们的主要融合模式有机构融合、开发型融合、场所融合、体验型融合、活化型融合、保护型融合、创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业态的融合、产品的融合、延伸型融合、管理的融合等。因此,未来文旅融合之路上,主要要实现12大方面的融合。

  1.机构的融合。旅游界与文化界视角不同,要通过人事、财务一体化、管理职能一体化进行功能化管理合并,通过知识培训一体化促进相关理念融合。

  2.开发型融合。开发型融合主要是指通过融合现有的资源,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博物馆等场所,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英国为例,通常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博物馆相结合,发展博物馆旅游。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玛丽·露斯号军舰,历经30年的保护和开发,文物保护和建筑规划设计的专业技术人员对船体进行了恢复并量身定制了玛丽·露斯博物馆,吸引了超过925万人次的游客来参观。

  3.场所的融合。对旅游而言,公共服务体系和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一体化的,但是文化场所的公共性和市场服务性却可以完全分离。公益性、效益性文化场所,如何通过融入观赏和体验元素进行休闲旅游转化,同样,旅游交通场所、旅游食宿场所、旅游游乐场所、旅游购物场所如何融入交通文化、餐饮文化、娱乐文化、艺术地域特色等元素,从而使文化在旅游场所更加的体验化和价值化,是“文化旅游化”和“旅游文化化”具体要面对的一个手法。文旅场所融合的重点在于让城市文化场所成为游客的目的地,让旅游场所成为文化的活动地,让旅游接待区成为文化的载体,让异地游客与本地人都可以在这里吸取文化价值。

  4.体验型融合。体验型融合主要是通过开发如节庆活动、演艺和体验类旅游活动,通过市场手段让游客去参加了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体验型开发主要是对民间舞蹈、民间音乐和民俗活动等进行开发,形成综合性的旅游体验类活动。这类融合中游客的参与性极强,目前的代表有非洲莫桑比克、等国的土风舞,毛里求斯的塞卡舞,巴西狂欢节等。巴西里约旅游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8年里约狂欢节吸引600万人参加,其中游客达150万,同比增长近40%。设计部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开发方式,以文化为载体,能够最终靠展示,互动体验的方式来激活非遗,而更注重盈利模式和保护并驾齐驱的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师认为在体验互动中融入DIY和衍生品,将能很好地为文化景区创收,从而更好地利用资产金额来源做好保护和开发。

  5.活化型融合。所谓活化型融合是指对现有的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延续利用与活化改造来发展旅游。活化型融合在保留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迎合现代人的需求,在功能上除了作为博物馆延续利用,还可通过餐饮、酒店、民宿等形式进行活化改造。马六甲和乔治市内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寺庙、西洋教堂、寺、印度神庙等仍旧发挥着其原有的宗教作用,而另一些历史建筑经过修复翻新,改造成博物馆、酒店旅社或餐厅等。吴哥窟于1992年被列为世界濒危遗产,在一系列法律和吴哥国际协调委员会的保护下,于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迎来了450万人次游客,预计在2020年将有700万人次游客。

  6.保护型融合。保护型融合以文化线路为主要对象,通过对文化的保护和旅游的开发利用实现文旅融合。印加路网、立陶宛琥珀之路、日本纪伊朝圣之路以及丝绸之路等多处线性遗产先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线路不仅能为旅游和文化的交流提供平台,通过对线路的开发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文化线路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鼓励社区广泛参与文化活动,提高对共同文化遗产的认识。设计师认为,除了做好保护,如何让遗产活过来是最重要的。除了考虑旅游的必要元素:吃住行游娱购,还要最大限度地考虑人们的习惯和知识的传播。用路、带、轴、中心等将系列文化遗产串起来,能很好的激活物质遗产,保护和开发并举,是必然之路。

  7.创意型融合。“创意型文旅融合”是指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将文化与旅游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化创意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近年来,中国的文旅产业发展迅速,增速已超过每年GDP的增速。今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意味着,无论是文旅的融合碰撞、技术的互相渗透,还是资本的汇聚集中,满足大家美好生活需要的文旅产业将迎来全新格局。近日,一场名为“2019陕西旅游集团i奔跑荧火主题夜跑活动”相继在西安、宝鸡的多家景区开跑,众多市民和游客以跑步运动为主线尽情去参加了,用音乐、呐喊点燃热情,用荧光液跑点缀城市之夜,实现了“人在景中游,身体心灵两锻炼”的目的,不但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而且以“夜经济”的方式开创出旅游景区的新玩法。在西安蓝田白鹿原影视城,跑完全程并收获了一枚奖牌的山东游客赵先生兴奋地说,没想到这次来西安旅游能碰上这么有意思的赛事,除了吃美食、赏夜景、听音乐会,还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这次旅行新奇、特别,让人欣喜难忘。其实,在知名景区内跑步,围绕着都市名胜、文化遗迹开展体育活动,并非没有先例,但以彻底整合文旅与体育资源的方式,实现相关创意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借力“旅游+体育”树立相关品牌,还并不多见。尤其是在陕西省积极筹备将于2021年在西安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的当下,这一活动不但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好了解全运、支持全运、参与全运,为十四运的举办营造良好的氛围,更是有助于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和普及,并且巧妙地用文化的“软滋润”和旅游的“硬吸引”,让相关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具魅力、更聚人气。

  文旅与体育的融合,一定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是需要用创意来不断粘合之间的关系,构成对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持续吸引力,实现全民健身与文化旅游的相融,把健康、拼搏、奋进的精神注入对享受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之中。以本次i奔跑活动为例,具有文化积淀的创意为活动增辉添彩,比如在西安白鹿原站,在起跑前进行了“点亮白鹿原”仪式,让当地特色民俗文化光耀赛道;在宝鸡周原站,广大跑步者手持当地特有的古风灯笼迎风而驰,让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新奇快乐一起翱翔于天。

  8.重组型融合。“重组型文旅融合”是指打破原有的旅游和文化产业的界限,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重组构成新的产业链。以新加坡博物馆节、塞尔维亚世界音乐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为代表的节事旅游,以日本为代表的动漫旅游,韩国为代表的影视旅游等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如参观奥地利布雷根茨音乐节的人数从1987年的12.6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近20万人次。在文旅深层次地融合的背景下,融合意味着原有行政板块的打破与重组,意味着更为开放的理念投入实践,也代表着我们将把更多的创意与“不可思议”转化成构筑幸福生活的坚实阶梯。

  9.业态的融合。以十八大旅游发展要素为架构,形成文旅消费新动能。其中发展要素与产业相关,基本要素与基本的构成要件相关联。每一种旅游业态都涉及到文化的发展。

  10.产品的融合。形成文旅融合14大产品体系。14大产品体系是文旅融合的一体化产品最主要的形态,抓好了这些形态基本上就抓好了文旅融合的主体。其中,遗产旅游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形态,旅游演艺则是旅游与文化结合的最好的产品形态。

  11.延伸型融合。“延伸型文旅融合”是指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互相延伸以此来实现文化与旅游的交叉融合。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中,文化产业向旅游产业延伸所形成的影视基地、动漫主题乐园、创意设计园区、会展中心等,都属于文化产业向旅游业延伸所形成的文化产业景点,如美国好莱坞影视基地、东京海贼王主题乐园等。2017年,全球十大主题公园游客总量增长达8.6%,好莱坞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主题区在首个运营全年中游客增长了接近100万人次。时下“文旅融合”已成为一个热门的标签,凡是与文化和旅游沾边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美丽乡村、全域旅游、会议论坛、风景度假区等等都贴上了“文化旅游”的标签。这个现象并非坏事,说明文旅融合已成为了社会共识。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他在这里所说的“浮士德”,已经不是一个具体的人名,而是指德意志民族的集体人格,也就是德意志文化的象征。这种集体人格早就存在,歌德只是把它表现了出来罢了。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是一个民族对自我文化的感知与继承,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只有中国旅游的管理者、研究者、经营者、服务者和参加者都做到怀着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具有人文情怀和文化素养参与到旅游开发、服务和体验中去,才真正可以称为文旅融合。如掩耳盗铃、东施效颦,最终得到的只是伪文化或劣质的文化。能预见的是,伴随着社会各界持续推行“文旅+”的全链条服务,一批有文化、有内涵、符合市场需求的多样化旅游品牌必将逐步显现。文旅与体育的融合,在助推文化和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同时,也将把更多参与感、体验感和互动性强的“文旅赛事”精彩呈现。



上一篇:黄细嘉:“双循环”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发展--基于南昌与陕西西咸新区文旅发展及其互动的思考 下一篇:文旅融合大时代文化与旅游关系的几个说法
推荐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