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质荣誉
关注 2019—2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来源:安博电竞最新地址    发布时间:2023-10-15 06:12:34

  2019是文旅融合发展开局之年,我国旅游业的产业潜力不断开掘,内生动力慢慢地加强,不仅成为社会投资热点和综合性开发的引擎性产业,更成为国人幸福生活的重要配置。《“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人次,旅游投资总额2万亿元,旅游业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在将蓝图变为现实的这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黑天鹅”事件为我国蒸蒸日上的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使旅游业严重受挫,损失惨重。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复工复产有序开展,旅游业复苏迹象明显。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是疫情得到一定效果控制后的第一个小长假,也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第一个小长假,旅游市场基本恢复了同期的50%,不仅展现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也体现了我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

  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疫情防控常态化、消费需求品质提升、文化和旅游深层次地融合、推进高水平发展的多期叠加。面临着常态下疫情防控和保障出行的双重压力,旅游业如何在承继2019年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蜕变?2020年我国旅游业重点应该关注哪一些问题?在抗击疫情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时,如何有序恢复旅游产业的正常秩序?如何开创新的形式?如何促进更多的业态进一步延展?这些都是要求我们持续关注的议题。

  2019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之年。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一系列积极因素被充分调动,为旅游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2020年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之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制定之年,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目前,国内旅业正处于复苏初期,本报告将从2019年中国旅游业的优势、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业对疫情的应对、旅游业疫情后的发展的新趋势等方面,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旅游业发展及机遇。

  回顾2019年,我国旅游发展高潮迭起,更广泛和深入地融入并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旅游供需完善成为经济高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旅游消费提升对消费提质扩容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成为实施区域发展的策略、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抓手;旅游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扮演重要角色;乡村振兴、精准脱贫中旅游发挥非消极作用;旅游绿色化发展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全面和深入;全域旅游开展了系列创新探索。同时,我国旅游创新不断,热点频出。在政策、管理、产业、市场、区域发展上涌现了诸多重要事件,全社会对旅游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2019年6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进一步制度化和体系化,对于我国珍贵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具备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指导意见》进一步细化国家公园建设方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实施阶段,我国国家公园体系初步完成主体架构搭建。

  近年来,红色旅游逐步增温,热度不断攀升,实现较快发展。2019年习视察江西,红色旅游深受市场欢迎。红色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丰富红色旅游服务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服务的品质,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2019年初,“发展全域旅游,壮大旅游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3月,文化和旅游部制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试行)》;3月至7月,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工作;5月,96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围名单公布;9月,首批71家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自2015年全域旅游提出以来,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通过验收为标志,全域旅游的理念日渐清晰,完善、可操作的工作体系初步形成。

  2019年,从年初的“故宫上元夜”开始,各式各样的景区夜游活动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率先推动夜间经济的杭州市,其夜间娱乐、夜间餐饮、夜间文化体验等一系列产品带动了整个区域的夜间经济市场,形成“杭州不夜城”的景象,在拉动旅游经济并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方面,成为夜间经济的典范。夜间经济与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是我国进入工业化后期,社会形态由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有产物,它既是这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时期的经济成果体现,也是休闲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行业法规出台剑指在线年初,有媒体记者通过一定的调查反映,各种网络消费平台基于“越是老顾客,用户黏性和消费惯性越大,对价格的敏感度和比较倾向越低”的判断,采取定价歧视的方法,给老顾客价格更高。针对在线预定平台的问题,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整顿价格歧视、虚假预订、不合理低价游、信用监管等。互联网时代,对于数据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大数据既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9年景区整改提质行动中,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405家受到取消等级处理。随着经济总体换挡,传统支撑景区行业增长的红利,包括低成本劳动力的红利、市场整体增长的红利、宏观经济快速地增长形成的支撑红利,均在逐步减弱甚至消散。而高速增长期给景区行业带来的后遗症仍困扰整个行业,一些景区呈现出投资粗略、运维粗放、服务松懈、产品老化、市场对应不足,甚至过度多元化、过度商业化、过度使用杠杆等问题。在此情形下,景区行业有待通过转型,调整发展模式,提升产品的质量,树立核心竞争力。

  2019年,一些知名旅游企业积极向外拓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或是借助资本向纵深布局。跨国性布局合作成为公司发展的一种潮流。全球变局之下,旅游企业的跨国合作和战略并购并未受明显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特征。

  2019年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投入运营。大兴国际机场的投运,短期内就连接了全球175个国家和地区的1150个目的地,明显提升了中国与世界、特别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及地区的通达性。随着大兴机场的投入运营,北京一南一北双枢纽的格局正式形成,增强了北京国际交通枢纽的能力,推动了京津冀世界级机场群的提升发展。此外,大兴机场地跨北京、河北,辐射天津,连接北京中心城区与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2019年9月10日,自然资源部发布《赴南极长城站开展旅游活动申请指南(试行)》,明确了拟申请赴南极长城站开展旅游企业的开办流程,规范了站区旅游活动,并要求各旅游企业切实加强对赴南极长城站的游客的环保专题教育,切实遵守南极环境保护和动植物保护的有关要求。这是对南极活动中涉及的旅游活动的专项规范和引导,为旅游企业和游客赴南极旅游提供了制度基础。以南极旅游为代表的极地旅游、太空旅游、深海探险、高山探险等极限旅游有望步入新的规范性发展阶段。

  2019年,多个景区玻璃栈道被叫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各种玻璃栈道、玻璃栈桥、玻璃水滑道已达2300多条。由于偶发事故的警示、潜在风险的隐忧、准入门槛的缺失、评估标准的真空等,慢慢的变多的省份出台了暂停现有项目、清查危险项目、不准新建同类项目等政令,使很多景区谈“玻”色变、望“玻”兴叹。确保公共安全,是旅游景区的底线。“叫停”会避免继续跟进者的投资浪费,也让景区经营者更加感知政府“安全一票否决”的决心。

  新冠肺炎疫情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旅游业影响区域最广、程度最深的一次冲击。面临巨大冲击,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旅游企业做出积极应对。除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短期影响和总体影响外,还要关注其长期影响、结构性影响、对旅游从业者的影响、国际影响和间接影响,要理性对待疫情结束后的“市场反弹”。

  关于此次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目前人们的关注点主要在当期影响和短期影响,对长期影响尚未有足够重视。要关注此次疫情在未来数年内,对世界经济格局、全球旅游格局、我国旅游地位、旅游业发展模式等的长期影响,并在“十四五”规划中做出相应的规划,做出科学应对乃至积极引导。

  除关注疫情对旅游业的总体影响外,也要关注其对旅游业内在结构造成的冲击。在这方面,要关切两个问题: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2018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2826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1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9%。疫情下,旅游业是稳岗压力最大的行业之一,特别是考虑到旅游就业的特性,更应引起关注。整体看来,旅游就业有如下特征:

  就影响的传导路径而言,除直接影响外,也要关注间接影响。所谓间接影响,就是因疫情给其他领域(如居民收入、医疗等支出、就业状况等)和其他产业(如农业、金融业、制造业等)、其他要素(如长期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带来的冲击对旅游业的影响。比如:若疫情导致经济下滑、失业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可自由支配收入大幅度减少,则旅游需求会出现萎缩,所谓的报复性反弹便难以实现;若疫情带来金融市场较动、长期资金市场普遍悲观,则旅游投资会面临缩减,大量旅游在建待建项目可能沦为烂尾等等。

  此次疫情已构成全球性大流行。世界旅行与旅游理事会(WTTC)于3月25日指出,此次疫情将导致全球5千万旅游业者失业,相当于旅业总就业人数的12%-14%,全年全球国际旅游可能减少25%。世界旅游组织(UNWTO)3月26日预测,2020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次将减少20%-30%。实际上,上述预测仍偏于乐观,实际情形可能会更糟。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必然给全球旅游业造成重大影响。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国,我国应对此有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有关政策和发展目标予以必要调整。

  围绕疫情结束后的旅游市场发展形态趋势,不少人认为会出现反弹,尤其是在大小长假、暑期等重要时点甚至会出现所谓的报复性反弹。对此要理性看待。从经验主义的角度看,至少2003年“非典”时的反弹并不显著。当年6月份疫情全部结束,而“十一”国庆节期间的旅游人次仅比上年度增加了1%左右,旅游收入的增幅则更低。考虑到此次疫情走势的复杂性、波及地区的广泛性和对学校开学时间的影响等各种各样的因素,恐怕不宜对“五一”、暑期和“十一”等重要时点的反弹有过于乐观的预期。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国家的经济正迈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全世界蔓延给国内外经济发展和经济往来带来新的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推动旅游业的新一轮改革开放,既是对冲疫情影响的应时之举,也是实现高水平发展的长久之策。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着重增加旅游业改革(如旅游业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旅游要素管理体制改革、旅游投资体制改革、旅游绩效评估与统计体系改革等)和对外开放(如旅游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免税购物制度等)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旅游业的冲击空前巨大。考虑旅游业的规模、体量、在GDP、就业和居民消费中的占比等因素,需制定专门的产业振兴政策。

  其次要动态调整政策重点。疫情防控初期的政策重点在于全面、紧急叫停旅游活动尤其是团队旅游;疫情防控中期的政策重点在于缓解旅游企业成本压力,除退还旅游服务的品质保证金外,也要关注旅游企业的人力成本支出、房屋租金支出等,进一步推进落实延长社会保险缴费期、失业保险费返还等政策工具;疫情防控后期则应该要依据不一样的区域不同旅游细分行业受损情况和复苏预期,引导各地尽快制定出台旅游业振兴计划、指导意见与实施细则。

  在推动复工复产过程中必须妥善处理疫情防控需要与旅游业恢复经营活动之间的关系,使复工复产始终服务于疫情防控大局。可运用大数据,做好旅业复工复产专项分析、关键区域检测预警、返程人口检测等。在此基础上,针对不一样的地区、不相同的领域、不同规模的旅游从业主体复工复产的条件和必要性做全面评估,制定旅游业分区分业分时段复工复产指南。

  一是充分了解各地旅游企业享受一次性就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展期贴息、失业补助金、“五险一金”延期缴纳等政策的落实情况;

  此外,还要从长远考虑,推动旅游就业市场的规范化和现代化,包括:重点完善导游管理和评价体系,有效解决导游、领队挂靠问题;建立旅游职业认证制度和社会化的评价制度,尤其是针对各种新兴行业,制定相应的从业标准;重视旅业中的“非正规就业”或非传统就业,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或标准体系。



上一篇:武汉文旅产业“黄金十五条”出炉 加快建设“两江四岸”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 下一篇:“旅游热”下冷思考:全球正迎来三大产业剧变
推荐查看